住房,一头牵着百姓福祉,一头系着城市发展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“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”“推动建设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的‘好房子’”“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”……一系列政策部署,既是回应人民群众对住有所居的迫切期待,更是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、构建城市发展新模式的战略选择。
从“一张床”到“一套房”,织密安居保障网。住房保障的核心,在于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安身之所。近年来,我国通过“一张床”“一间房”“一套房”的分层供给模式,织密了从城市新市民到产业工人的安居网络。例如,上海闵行区的华润有巢公寓社区,通过三种租住形态精准匹配不同群体的需求:家庭用户可租住完整套房,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选择单间,而快递员、护工等一线工作者则以一张床的低成本方式实现落脚。这种梯次保障的设计,不仅降低了居住门槛,更让城市留住人才、凝聚活力。政策创新也在持续扩大覆盖面。重庆2025年率先向农业转移人口开放公租房申请,广州放宽老年家庭收入标准,厦门以“4.5折购房”吸引人才扎根……住房保障从户籍优先向就业导向的转变,体现了“城市发展依靠谁,住房保障惠及谁”的治理智慧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新增保障性住房180万套(间),深圳、杭州等地以低于市场价60%的租金为青年群体减压,郑州首个配售型保障房交付入住,标志着“租购并举”制度迈出关键一步。
从“有得住”到“住得好”,重塑宜居新标杆。安居不仅是有房住,更要住得好。北京燕保·百湾家园以“空中绿岛”的设计理念,将公租房打造成生态社区;厦门洋唐居住区凭借绿色建筑标准和海绵城市技术,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……保障房正摆脱低端化标签,成为好房子的标杆。品质升级的背后,是系统性变革。上海将70%的新增住宅用地布局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,缩短通勤时间;广州、济南等地在保障房社区嵌入医疗、养老设施,甚至为青年打造创新创业空间。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提出,保障房面积标准需适应二孩家庭需求,三、四线城市可因地制宜调整户型,既盘活闲置资源,又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。绿色低碳更是贯穿全程——我国建筑业碳排放占总量过半,保障房通过节能材料、智能运维等技术应用,既降低能耗,又提升居住舒适度,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
从“去库存”到“促循环”,激活资源新动能。当前,化解房地产库存与增加保障房供给看似矛盾,实则可通过创新机制实现双赢。2024年央行创设的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,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工具。该政策支持地方国企收购存量商品房,转化为保障性住房,既快速去库存,又避免重复建设。大连率先落地,以1.71亿元收购1126套商品房作为人才公寓;浙江金华、湖南长沙等地跟进,形成“收购—改造—配租”的良性循环。存量盘活的形式愈发多样:广州将废弃库房改造为青年社区,北京利用老厂房打造一张床宿舍,城中村通过第三方代管升级为长租公寓……实践表明,存量资源并非负担,而是潜力巨大的沉睡资产。政策层面亦持续优化,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”,允许地方灵活制定收购价格与用途,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。这种“以购代建”模式既能稳定房价预期,又能为房企纾困,推动行业向存量运营转型。
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,既是民生工程,亦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支点。从政策设计到落地实践,从增量开发到存量焕新,每一步探索都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。未来,随着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工具持续发力,以及“好房子”标准的全面推广,更多人将在城市中找到归属,托举起属于他们的安居梦。
作者:戴治国
(编辑:文骥 责编:田莉 校对:崔凤娇 审核:周牧)
( 来源:四川新闻网 )